備考2023文言文,50道必須要做的文化常識題
Posted 天睞語文
篇首語:知識的確是天空中偉大的太陽,它那萬道光芒投下了生命,投下了力量。本文由小常識網(cha138.com)小編為大家整理,主要介紹了備考2023文言文,50道必須要做的文化常識題相關的知識,希望對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有人說今年高考沒考文化常識,那明年是不是也不考了,我告訴你:命題人要的就是這個心理……在大家卸下防備的時候,重拳出擊。最新模擬
1.(福建省泉州市2022屆高中畢業班質量監測(三))《明史•劉球傳》和《明史紀事本末•麓川之役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伏望,古代可用于下級對上級陳述時表示希望,與《陳情表》中的“伏惟”語義相近。B.欽天監正,明清時掌管天文歷法的主官,歷代名稱不同,如《張衡傳》中稱為太史令。C.立祠,古時常為在世或去世的有德官員建立祠廟奉祀,文中為劉球立祠是在其去世后。D.荒服,古稱離京城最遠的屬地,文中與《過秦論》中的“八荒”相同,泛指偏遠地區。2.(2022屆湖南省部分地市(州)學校高三“大聯考)《后漢書•宋均傳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經書,道家經典著作,即《道德經》《清靜經》《玉皇經》《度人經》等,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資料。B.休沐,指古代官員的例假。漢朝律令規定,吏五日得一休沐。唐代則每十日一休假,稱為旬假,又曰旬休。C.學校,不同朝代稱呼不同,夏代稱“校”,殷商時代稱“序”,周代稱“庠”,先秦學校則有國學和鄉學之分。D.尚書,中國古代官職名,掌文書及群臣章奏。東漢政務歸尚書,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長官。3.(河北省邯鄲市2022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)《資治通鑒•后周紀•周世宗征伐淮南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藩鎮,是唐朝中后期開始設立的軍鎮。藩是“保衛”之意,鎮是指軍鎮。B.輜重,是指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、糧草、被服等物資,后擴用于社會方面。C.六州,古時天下分九州,六州泛指其中六州;亦指六個州郡。文中指前者。D.歲輸,指每年運送到京師或指定地點的貢賦,多為糧米、金帛等重要物資。4.(2022年廣東新高考模擬預測卷(五))《明史紀事本末•弘治君臣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耕籍田,又稱“親耕”“籍禮”,即春耕前天子親自耕田,以示重視農耕。B.視朝,指天子臨朝聽政,明代早朝一般在凌晨五點開始,中后期有所廢弛。C.乞骸骨,自請退職,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,與“致仕”相同,都表示辭官。D.叩首,即伏身跪拜,以頭叩地;稽首、頓首、叩首都是我國古代的跪拜禮。5.(江蘇省南通市2022屆高三年級第三次調研測試)張岱《瑯嬛文集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梵宮,原指梵天的宮殿,后多指佛寺。梵,指與佛教有關的事物,如梵文、梵學等。B.武穆,中國古代謚法常用字,用于多位帝王將相的謚號。文中指宋代抗金名將岳飛。C.乾坤,為道教文化術語,指天地、日月、陽陰、剛柔、男女等。文中指國家、天下。D.編氓,指編入戶籍的平民。氓,古代專指因沒有田地到外鄉謀生而沒有自由的人。6.(福建省南平市2022屆高三畢業班第三次質量檢測)《通鑒紀事本末•世宗征淮南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太祖:廟號,史上只有開國之主或國家奠基者,稱為祖。有守成之德的君主稱為宗。B.制辭:用以頒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專用文書,包括所有詔、敕、諭等詔令文書。C.貢:外國向本國進獻財物土產,也指貢士入京參加會試。本文指南唐向后周入貢。D.城郭:城和郭分說時,“城”指內城,“郭”指外城:城和郭連用時,則泛指城。7.(福建省廈門市2022屆高三畢業班第四次質量檢測)《明史紀事本末•開國規?!废铝袑ξ闹屑狱c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郊社,祭天稱郊,祭地為社,文中指祭祀天地的場所,方丘為郊,圜丘為社。B.世子,原指天子、諸侯的嫡子,明清兩代用來指稱親王嫡子,以別于“太子”。C.衛所,明代軍事機構,設于京師和各地郡縣,一衛所轄有五千余人,衛下設所。D.社學,在鄉里設立的學校,與縣學、郡學等構成明朝較為完備的地方官學體系。8.(山西省陽泉市2022屆高三年級第三次模擬測試)《資治通鑒•卷五十四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犬馬是古代臣下對君上表示謙卑的自稱,意為愿像犬馬一樣供君主驅使。B.三輔原是漢代治理京畿地區的三個職官的合稱,后來泛指京城附近地區。C.古代宗主國的藩屬國稱為屬國,其最高長官為屬國都尉,兼管軍事和民政。D.太學由漢武帝始設,是古代傳授百家學說、培養統治人才的最高國立學府。9.(江蘇省鹽城市2022屆高三年級第三次模擬測試)《宋史紀事本末•夏元吳拒命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“康定元年”與姜夔《揚川慢》小序中“淳熙丙申至日”紀年法一致。B.“執政”在北宋是某些高級管員的通稱,他們有參議國家政事的權力。C.“希文”是范仲淹的字,古人稱呼別人時,一般稱字以示禮貌、尊敬。D.“耀州”的“州”是北宋的行政區劃單位,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。10.(2022052天一大聯考)蕭統《陶淵明集序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牲,指我國古代供祭祀及食用的家畜,主要包括牛、羊、豕等。B.衛鞅,戰國時兵家代表人物,曾輔佐秦孝公,實行變法,史稱“商鞅變法”。C.唐堯,一般指堯,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五帝之一,傳說號陶唐氏,故稱唐堯。D.太華,即“西岳”華山,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之一,在陜西華陰縣南,其西有少華山,故稱太華。
11.(長春市普通高中2022屆高三質量監測(四))《資治通鑒•唐紀十二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敕書是古代君王諭告外藩或公卿朝臣的命令,這里“敕”即敕命、敕諭。B.驛,指驛站,是古代官府設立的通信機構,唐時用來傳遞百姓的信件。C.稽首是指古代跪拜禮,常為臣子拜見君主時所用,比“頓首”程度重。D.億兆,一是極言其數之多,二是指庶民百姓,文中指“庶民百姓”之意。12.(江蘇省連云港市2022屆高考考前模擬考試(二))《周書•尉遲運傳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踐阼,古代廟寢堂前兩階,主階在東,稱阼階,阼階上為主位。本文指登基。B.居守,留置守護。特指皇帝出征或巡幸時,重臣鎮守京都或行部,猶守城。C.上柱國,原為保衛都城安全的軍將,后為中央最高武官或為功勛的榮譽稱號。D.薨,是古人對帝后之死的描述,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。一般人死稱“卒”。13.(2022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擬)《資治通鑒•漢紀二十六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帑,在古代指官府儲藏糧食、收藏錢財的庫房。府帑指國庫、庫金。B.黃門郎,秦及西漢時在宮門之內做事的郎官,職責是侍從皇帝,傳達詔命。C.北面,臣服于人,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。古代學生北面受教,以示尊敬。D.都護,古代為防衛邊境與統治周邊民族而設置的軍事機關都護府的長官。14.(福建省漳州市2022屆高中畢業班第三次教學質量檢測)《資治通鑒•唐紀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緡,古代釣魚繩或者穿銅錢用的繩子,也是古代計量單位,文中指的是后者。B.淮西,唐朝根據山川河流將天下分為十道,設有淮南道;淮西原稱淮南西道。C.同平章事,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,是唐代宰相名目之一,始用于唐太宗。D.文忠,朝廷封給大臣的一種謚號,謚號又有文武之分,文忠是給武官的謚號。15.(湖南省岳陽市2022屆高三教學質量監測(三))《通鑒紀事本末•貞觀君臣論治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煬帝,是隋二世皇帝楊廣的謚號,含貶義,體現了后人對其惡政傷民的評價。B.起居注,是指我國古代帝王的言行錄,是修史的重要依據,常設專官來掌管。C.庚辰,在文中是紀日,按天干地支排序,庚辰前一位是己卯,后一位是辛巳。D.踐祚,也稱踐胙,指走上阼階主位,文中是登基的意思,與“受禪”含義相同。
16.(湖北省2022屆高三五月聯合測評)《資治通鑒•漢紀三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從容,文中指空閑時隨口聊天,現代多指不慌不忙、鎮靜沉著的樣子。B.剖符,古代帝王封賞時,將符一分為二,帝王和被封者各執一半,作為憑證。C.食邑,古代君主賜予臣下作為世祿的封地,又稱“采邑”“采地”。D.復道,字面意義指重復的道路,后來專指地面上有正向和對向的雙向道路。17(河南省洛陽市2021-2022學年高中三年級第三次統一考試)《貞觀政要•論擇官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《書》即《尚書》,又稱《書經》,是儒家六經之一,也是我國最早一部歷史文獻匯編。B.屏風,中國傳統建筑物內部用于擋風的一種家具,還起到分隔、美化、協調等作用。C.吏部,古代六部之首,主管文官考核、任免、升降、調動等事務,長官為吏部尚書。D.刀筆,古時在竹簡上書寫,錯字用刀削去重寫,常指文章或法律案牘,文中指文官。18.(2022屆河南省豫北名校聯考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一考試診斷卷)《通鑒紀事本末•劉備據蜀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戟支,戟是古代一種合戈、矛為一體的長柄兵器,戟支是戟上橫出的刃。B.牧,意思是馭民如牧畜,后為官職,為古九州之行政長官,手掌軍政實權。C.密詔,指古代皇帝下達的秘密詔書。文中的密詔藏在衣帶中,又稱衣帶詔。D.使君,漢稱刺史為使君,漢之后是對普通長官的尊稱;也泛稱奉命出使的人。19.(山東省青島市2022年高考5月份模擬檢測)吳兢《貞觀政要》和王安石《王文公文集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科差,指古代官府按照條例向民戶征收財物或科派勞役。B.特進,既是官名,也有特予晉升之意,文中是后者之意。C.關中,地名,位于東潼關、西散關、南武關、北蕭關等四關之內。D.兵革,泛指武器軍備,文中的含義與“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"相同。20.(遼寧省丹東市2022屆高三總復習質量測試(二))《通鑒紀事本末》第三十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鐵券:中國古代帝王頒賜給功臣、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鐵契,允許受賜者世代據此享受某種特權。B.司刑少卿:掌管刑法的大理寺官員。大理寺相當于現代的最高法院,掌刑獄案件審理,其長官大理寺卿位列九卿。C.羽林:古代禁衛軍名稱,取“為國羽翼,如林之盛”之意。唐置左、右羽林衛,也稱羽林軍,設大將軍、將軍等職。D.東宮,原指太子所居之宮,因借指太子,本文中“東宮”即指“太子”。與“殿下”均為對太子的專稱與尊稱。
21.(江西省新八校2022屆高三第二次聯考)《資治通鑒•漢紀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太守,為州郡最高行政長官,除治民、進賢、決訟外,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吏。B.幘,古代的一種頭巾,古時男子用于包裹鬢發、遮掩發髻,常在冠下或單用。C.頓首,《周禮》所載九拜之一,引頭至地,稍頓而起,用于文中表示輕視而隨意。D.輜重,指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、糧草、被服等軍用物資和生活物資。22.(湖南省衡陽市2022屆高三三模)《通鑒紀事本末•朋黨之禍》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侍郎,初為宮廷近停,唐代設置為中書省、門下省及尚書省的各部長官的副職。B.小康,指政教修明、百姓富裕安樂的儒家理想社會,低于“大同”理想。C.閽寺,即閽人與寺人,閽人負責掌門禁,寺人是宮廷近侍,文中指外戚。D.里閭,“里”指百姓所居之處,“閭”指里巷大門,后“里閭”泛指鄉里。23.(2022屆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二模)《西夏紀事本末》卷二:夏臺復人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從子,指兄弟的兒子,即侄子。古代堂房親屬稱為“從”,如堂兄弟稱從兄弟,堂伯叔稱從伯叔。B.京師,古代京城的通稱,歷朝所指各有不同,亦可單用“京”或“師”來表示,即現代所說的首都。C.戎,文中指古族名,或稱“西戎”,是中原人對西北方各族的泛稱之一。有時也泛稱東方、南方的一些部族。D.摴蒱,也作“摴蒲”。古代博戲名,類似后代的擲色子,以籌計數,用五木擲彩,所以又叫五木之戲。24.(2022屆河南省新鄉市高三三模)《通鑒紀事本末•楊堅篡周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齊王,王爵名,王爵一般地位僅次于國家的君主?;实鄣闹毕涤H屬功勛人物可以封王。B.吐谷渾,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,在今甘肅、青海一帶。隋、唐時期吐谷渾曾建立政權。C.朕,文中指皇帝自稱。“朕”原來是第一人稱代詞,秦始皇以后成為皇帝的專用自稱。D.社稷,“社”指谷神,“稷”指土神,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,后來用“社稷”代表國家。25.(河北衡水中學2021-2022學年度下學期高三年級素養提升模擬(一))《資治通鑒•漢紀二十六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《六經》,儒家經典《詩》《書》禮》易》樂》春秋》的合稱。B.五帝,上古時代中國的五位部落首領,為后人所歌頌。C.封狼居胥,封,祭地,指在狼居胥山祭地,后用來指建立顯赫功績。D.都護,官名,即“總監護”之意。漢宣帝時為駐守西域地區的最高長官。
26.(山西省太原市2022年高三年級模擬考試(三))《戰國策•齊策四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千乘,古時四馬拉一輛兵車叫一乘,千乘為天子所擁戰車數量,這里指大國。B.閭里,即里巷,古代也常以一定數量人家為一閭,這里指地位較低的平民百姓。C.不谷,因無德而子嗣不續;一說不善。古代君主自謙之稱,“孤”“寡”亦屬自謙之稱。D.太牢,古代帝王祭祀時所用牲畜,牛、羊、豕三牲全備為太牢,這里指上等食物。27.(2022屆5月湖北省高三聯考)《荀子•修身》和《禮記•大學之道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不肖,字面意思是不像,常用來表達子不如其父,引申為不賢、不才。有時用于表自謙。B.傳,注釋或闡述經義的文字;有時指書傳、文字記載,不特指某書,文中即此意。C.格物,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,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。“格”,推究。D.《禮記》,儒家經典之一,成書于春秋時期,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。28.(2022年葫蘆島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)《宋史•列傳第一百九十四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祭酒,古代學官名。漢代博士祭酒,西晉國子祭酒,隋唐后國子監祭酒,皆國子監主管官。B.丁父憂,遭遇父親喪事。禮制規定,丁憂時官員須離職守孝,服孝期滿方能陳請復職。C.致仕,指辭去官職,退休回家。古代還有致事、致政、休致、出仕等表述相同的意思。D.義理,一般指講求儒家經義的學問,宋代以來的理學被稱為義理之學。29.(山西呂梁市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模擬考試(三))《通鑒紀事本末•秦并六國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二周,東周王室內亂,京畿之內分出東周、西周兩國,其以伊洛河交匯處為界。B.九鼎,夏、商、周三代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,據傳說,夏禹時鑄九鼎,象征九州。C.圖籍,指地圖和戶口冊,圖是指繪制的地形圖,籍指記載戶口隸屬關系的簿冊。D.侯,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,又特指君主,又可指諸侯,后又可泛指達官貴人。30.(2022年廣東省汕頭市高三三模)《漢書•列傳•卷八十七上下•揚雄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賦,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,起于戰國,盛于兩漢,講究文采,韻律,多采用鋪陳敘事的手法,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。B.三驅:古代王者田獵之制。謂君王田獵時須讓開一面,三面驅趕,以示好生之德。也指•一年以春、秋、冬三次出獵為度。C.法言,為揚雄模仿諸子百家而作。“法"有準則和使物平直的意思,“法言”就是作為準則而對事情的是非給以評判之言。D.大夫,古代職官的級名。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,在國君之下有卿、大夫、士三級。后來大夫成為一般任官職者的稱呼。
31.(湖北省四校2022年高三下高考模擬聯考)《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•獎用賢臣》和《宋史•列傳第二十四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上元,又稱上元節、元夕、元宵節或燈節,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,自古以來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。B.乘輿,舊指皇帝或諸侯所用的車輿,泛指皇帝用的器物。文中代指京城,古文中類似的用法還有“車駕”“都輦”。C.笏,古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,用玉、象牙或竹片制成,以記錄君命或旨意,亦可記錄將對君王上奏的話,以防遺忘。D.員外郎,是中國古代官職之一,原指設于正額以外的郎官。隋朝于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,為各司之次官。32.(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2022屆高三年級5月質量檢測)歐陽修《新五代史•世家•楚世家第六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修貢,獻納貢品,原始氏族社會末期,被征服的部落必須向征服者進獻本地的土特產品。B.緯候,亦為“經緯之術”,即讖緯之學,“緯”是相對于“經”而言的,多指天象符瑞、占驗災異之術。C.裨將,副將,裨,本義指古代祭祀時穿的次等禮服。“三個臭皮匠,頂過諸葛亮”其中的“皮匠”其實起初的用詞就是“裨將”。D.致仕,表示辭去官職。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,有疾患則提前。表示辭官的還有“返初服”“乞骸骨”等。33.(河北省張家口市2022年高三第三次模擬)《資治通鑒•唐紀十七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高麗,國號,也稱王氏高麗,是朝鮮半島古代封建王朝之一。B.亞獻,古代祭祀時通常要獻酒三次,第二次獻酒即稱為“亞獻”。C.輛車,又稱“軟車”“轜車”,在古代專指載運棺柩的車子。D.春秋,可代指年齡,文中的“春秋甫爾”意同“春秋鼎盛”。34.(2022屆福建省龍巖市一中高三模擬訓練(三))《資治通鑒•周紀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文侯,“文”是魏斯的謚號。謚號是一種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,用來稱頌死者的功績。B.三晉,指戰國時期的韓、趙、魏,因為這三國是在瓜分晉國后建立的,故被稱為“三晉”。C.闕門,古代指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之間的位置,“闕門之外”就是朝堂之外的意思。D.千鐘,指優厚的俸祿。鐘是古代的一種稱量單位,與前文中出現的“鐘”意義不同。
35.(2022年山東省威海市高三二模)《通鑒紀事本末•唐平河西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隋失其鹿,喻指隋已經失去了統治地位。鹿,常比喻政權或爵位,如“鹿死誰手”。B.河右,泛指黃河以西地區,古人以東為左,以西為右。下文的“河西”與之同義。C.三族,以自已為本位,上自高祖、下至玄孫。夷三族是一人犯法、牽連家人的重刑。D.庚辰,古人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年、月、日、時的方法。此處用干紀日。36.(2022屆湖南省高考考前壓軸(三))《三國志•蜀書•張飛傳》下列對文中加,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翼德,張飛的字,古人所取名、字往往在語意上形成關聯,如“翼”與“飛”。B.左右,如果稱“君”之左右,指嬪妃和近臣;如稱“將”之左右,則指侍衛。C.賓客,文中是指依附權門的謀士、食客,他們為主人出謀劃策,奔走效命。D.假節,東漢末年掌地方軍政的官員加節的稱號,擁有殺犯軍令者的權力。37.(2022年山東省濟寧市高三三模)《資治通鑒•唐紀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臺閣,是尚書臺的別稱,文中即為此意,后也用來泛指中央政府機關。B.稽顙,古代一種跪拜禮,行禮人屈膝下拜,以額觸地,表示極度虔誠。C.中國,古代多泛指我國中原地區,文中的“中國”是指當時的唐王朝。D.癸卯,六十干支之一,可以紀年、月、日,文中“癸卯”是用來紀月。38.(武漢市2022屆高三年級五月模擬試題(一))《唐宋通鑒紀事本末卷三十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路,仿唐代的道制而置,北宋至道三年改道為路,是當時最高的行政區劃單位,屬于直轄于中央的一級監察區,相當于明清時期的省。B.折役茶,北宋茶農生產的茶葉有一部分以折稅茶的形式代替租稅繳納官府。折役茶以外剩余的茶葉全數由官府收買,不準自由出賣。C.臺諫,臺官與諫官的合稱。唐宋時以專司糾彈的御史為臺官,以職掌建言的給事中為諫官。兩者職責往往相混,故多以“臺諫”合稱。D.《傳》指《左傳》,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,以《春秋》為綱,記載了魯國春秋霸主遞嬗的歷史,是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紀傳體史書。39.(湖北省黃岡中學2022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)《漢書•終軍傳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博士,古為官名。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、通曉史事的官職,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、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。B.關吏,指管理關市或守關口的官吏,也可指海關的官吏。這里的“關”指函谷關,關吏也就是把守函谷關的官吏。C.社稷,土神和谷神的總稱。分言之,社為谷神,稷為土神。土神和谷神是在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。D.南越,是秦末至西漢時期位于中國嶺南地區的一個政權。是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王朝政權,它奠定了今日嶺南的基本范圍。40.(2022高考金太陽5月24)《明史紀事本末•弘治君臣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知州,官名。宋代委派朝臣為州一級地方行政長官,簡稱“知州”,明代是一州的長官。B.錦衣,指官署錦衣衛,原為護衛皇宮的親軍,掌管皇帝的出入儀仗,后兼管刑獄等事務。C.禹,大禹,夏氏部落首領,傳說中的“五帝”之一;共,共工氏,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。D.琴瑟,可以用來比喻夫妻間感情和諧,也可以用來比喻兄弟、朋友的情誼,文中指前者。
41.(2022年普通?等學校招?全國統?考試模擬測試(?))《明史紀事本末•弘治君臣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銓政,指選拔、任用、考核官吏的政務,按照資歷或勞績選授官職,在吏部的職責范圍內。B.經筵,帝王為研讀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,講官多由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者兼任。C.正統,指封建王朝先后相承的系統,也泛指派別中一脈相承的嫡系子孫,文中指的是前者。D.溫詔,指詞情懇切的詔書,詔是皇帝的命令或者文告,如罪己詔是皇帝引咎自責的詔書。42.(2022屆河南省高三考前押題信息卷)《明史紀事本末•仁宣致治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乙亥,干支之一,乙屬天干,亥屬地支,年月日時均可用干支來紀,此處用于紀日。B.流,一種刑罰,把犯人遣送到邊遠地方服勞役,一般按罪名的輕重決定流放的遠近。C.工部,中央行政機構的六部之一,掌管全國工程、交通、水利和財政等事務。D.太宗,朱棣駕崩后最初的廟號,廟號是君主駕崩之后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。43.(山東省臨沂市2022屆高三三模)《宋史•列傳第一百五十七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權,掌權,有“擔任,執掌”意思。“權侍立修注官”中的“權”和后文“兼權吏部侍郎”中的“權”意義相同。B.陛下,古代對帝王的尊稱。本指宮殿臺階下的侍者,因群臣面圣需通過侍者轉告,后演變成對帝王的尊稱。C.戶部,是中國古代官署名,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,六部之一,長官為戶部尚書,曾稱大司徒、大司農等。D.宰執,又稱“宰執官”,為宰相與執政官的合稱,是宋元時期的政治概念。在宋代,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44.(山東省濰坊市2022屆高三三模)《史記•魏公子列傳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處士,古時候稱有品德、有才能而隱居不愿做官的人,后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。B.免冠,指脫去帽子,古時表示謝罪,后來表示敬意。此處指平原君向魏公子謝罪。C.宗廟,在古代指奉祀祖先的宮室,又可指代王室、國家,該詞在文中意思是后者。D.薨,指諸侯死去?!抖Y記•曲禮下》:“天子死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45.(2022屆高三廣雅三模)《明史•本紀》和《明史紀事本末》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諱,是指加在君主,尊長的名字前,不直稱其名,以示尊敬的一種禮節。B.太子,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,古代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。C.敕,漢朝時指尊長或官長告誡子孫或僚屬,南北朝以后則專指皇帝詔令。D.科舉,考試選拔制度,明代科舉分三級,會試由吏部主持,考中者稱貢士。46.(江蘇省泰州市2022屆高三第四次調研測試)歐陽修集《公諱某》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主簿:職官名。為漢代以來通用的官名,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鑒。B.丁夫:在唐代,丁謂正役,夫謂雜徭。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。C.慶歷:北宋時期宋仁宗趙禎使用的年號名稱,文中是年號紀年。D.贈:古代朝廷給在職官員及其妻室、父母和祖先加封爵位官職。47.(山東省五蓮縣、諸城市、安丘市、蘭山區四縣區2022屆高三過程性檢測)《通鑒記事本末•諸將之叛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假王,臨時代理王位。文中指韓信俘虜了齊王田廣后,自己代理齊王。B.巡狩,古代指天子出行,視察邦國州郡;亦指狩獵。文中是狩獵之意。C.陛下,本義是站在臺階上的侍者,后演變成臣子對帝王的尊稱。D.秦中,因春秋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,泛指今陜西省的中部平原地區。48.(2022年汕頭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擬考試)《漢書•列傳•卷八十七上下•揚雄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賦,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,起于戰國,盛于兩漢,講究文采,韻律,多采用鋪陳敘事的手法,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。B.三驅:古代王者田獵之制。謂君王田獵時須讓開一面,三面驅趕,以示好生之德。也指•一年以春、秋、冬三次出獵為度。C.法言,為揚雄模仿諸子百家而作。“法"有準則和使物平直的意思,“法言”就是作為準則而對事情的是非給以評判之言。D.大夫,古代職官的級名。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,在國君之下有卿、大夫、士三級。后來大夫成為一般任官職者的稱呼。49.(2022屆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高考模擬檢測(二))《通鑒經事本末•貞觀君臣論治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臺閣,即上文“尚書”的別稱,掌管制令決策,為唐代最高行政機構。B.識鑒,古人講究品評人物,根據人的言行等斷言其將來的成就或結局。C.堯舜,即唐堯與虞舜,都是古史傳說中的圣明君主,后用來泛指圣人。D.漆器,古代漆器是珍貴的器物,制作工藝繁復,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。50.(江蘇省2022屆高三考前打靶)《清史稿•列傳五十》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()A.名器,名號與車服方面的儀制。封建社會用以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。B.六部,隋唐至清代,中央行政機構分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部。C.循吏,徇私枉法的官吏?!妒酚?bull;太史公自序》“作循吏列傳五十九”。D.庶吉士,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,是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。
參考答案1.D(“文中與《過秦論》中的‘八荒’相同”錯誤,《過秦論》中在“八荒”指天下。)2.A【解析】A項,這里的經書指的是儒家經典著作。如《易經》《書經》《詩經》《周禮》《儀禮》《禮記》《春秋》《論語》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傳,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。3.C【解析】“文中指前者”錯,應為“后者”。4.C【解析】“致仕”一般是指古代官員七十歲時正常退休,而“乞骸骨”是指自請退職,二者并不相同。5.D(“沒有自由的人”錯。)6.A(“只有開國之主或國家奠基者,稱為祖”有誤,如明成祖朱棣、清圣祖康熙都不是開國之君;“有守成之德的君主稱為宗”有誤,如宋徽宗。)7.A (古人認為天圓地方,圓以象天,方以擬地。故圜丘為郊,以祭天;方丘為社,以祭地。)8.D(“傳授百家學說”錯誤,應為“傳授儒家經典”。)9.A(“紀年法一致”錯誤。)10.B(“衛鞅,戰國時兵家代表人物“錯誤,商鞅應是法家代表人物。)11.B(唐代驛站是傳遞官方文書、信件等的機構,百姓的信件不在其中)12.D(“一般人死稱‘卒’”錯誤,大夫死為“卒”,一般人死為“死”。)13.A(“帑”指收藏錢財的庫房古代“廩”指官府儲藏糧食的倉庫。)14.D(“文忠”是給文臣的謚號。)15.D 【解析】“受禪”是指王朝更迭,新皇帝承受舊帝讓給的帝位,與“踐祚”含義不盡相同。16.D(復道:樓閣之間架設在空中的通道。)17.D(刀筆,可以代指文官,但在文中指的是文章。)18.D(“ 對普通長官的尊稱”錯,應是對州郡長官的尊稱。)19.B(“文中是后者之意”錯誤。)20.D(“殿下”不是對太子的專稱。)21.C(“文中表示輕視而隨意”錯誤,頓首是禮節中較隆重的禮節。)22.C(閽寺,文中指宦官。)23.B (“亦可單用‘京’或‘師’來表示,即現代所說的首都”錯誤,“京”可單用來表示京城,“師”單用不能表示京城。)24.D(“‘社’指谷神,‘稷’指土神”錯,說法顛倒。“社”指土神,“稷”指谷神。)25.C【解析】“封,祭地”錯。26.A(周制國家有事,諸侯出車千乘,故以千乘為諸侯的代稱,非指天子。)27.D【解析】“《禮記》……成書于春秋時期”錯誤,應該是成書于漢代。28.C(“出仕”意為出來做官。)29.D 【解析】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的第二等。30.C.(《法言》并非“模仿諸子百家而作”,文中“象《論語》”,是模仿《論語》而作。)31..B(“乘輿”在文中代指天子,“都輦”代指京城。)32.B(“緯候”和“經緯之術”不是指同一個意思,緯候多指天象符瑞、占驗災異之術。“經緯之術”,即經緯復原之術,指的是絲綢織造技術。絲綢的織造是用經線和緯線交疊織造的,可以用經緯網(地球儀)來理解,經緯復原之術就是把同款的幾塊絲綢連成一塊,且看不出痕跡。)33.D(“春秋甫爾”意為年少;“春秋鼎盛”意為正值壯年。)34.A(“用來稱頌死者的功績”錯。謚號也可用來表示批評、貶斥或同情之意。)35.C(“上自高祖、下至玄孫“解釋的是九族。)36.B【解析】““君'之左右,指嬪妃和近臣”錯誤。“君”之左右不包括“嬪妃”。37.D(根據原文“七月癸卯”可以推斷,文中“癸卯”是用來紀日。)38.D(《左傳》是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。)39.C(“社為谷神,稷為土神”錯誤,應該是“社為土神,稷為谷神”。)40.C(“傳說中的‘五帝’之一”錯誤,五帝傳說中的古代帝王,在三皇之后,夏代以前。說法不一,但不包括大禹,一般指: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堯、舜。)41.C(在原文中,“正統”指明英宗的年號。)42.C【解析】“掌……財政等事務”錯,掌管財政是戶部的職責。43.A(權,權攝,暫時代理某個官職。)44.C(“在文中意思是后者”錯。)45.D (“明代科舉分三級”說法有誤,明、清的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:院試、鄉試、會試和殿試。)46.D(古代朝廷對官員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職。)47.B(“文中是狩獵之意”錯。結合“古者天子有巡狩,會諸侯”,古時候天子有巡視狩獵會見諸侯的制度。應指“天子出行,視察邦國州郡”。)48..C(《法言》并非“模仿諸子百家而作”,文中“象《論語》”,是模仿《論語》而作。)49.A( “掌管制令決策,為唐代最高行政機構”錯,在唐代掌管制定決策的是中書省,是中央最高權力機關。)50.C(循吏,善良守法的官吏。)

相關參考
上次我們說過:古文閱讀的能力,是孩子學習成長、應試越來越重要的能力之一。同時,想學好文言,熟悉古代的字詞、熟讀過足夠多的古代文章、積累足夠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是3個相輔相成的必要方法。前文已經給大家發了
上次我們說過:古文閱讀的能力,是孩子學習成長、應試越來越重要的能力之一。同時,想學好文言,熟悉古代的字詞、熟讀過足夠多的古代文章、積累足夠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是3個相輔相成的必要方法。前文已經給大家發了
上次我們說過:古文閱讀的能力,是孩子學習成長、應試越來越重要的能力之一。同時,想學好文言,熟悉古代的字詞、熟讀過足夠多的古代文章、積累足夠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是3個相輔相成的必要方法。前文已經給大家發了
1)古代所稱四靈:龍、鳳、麟、龜2)三墳五典:三墳指三易《連山》《歸藏》《周易》五典指五帝的書籍3)八索九丘:八索:八卦之書;九丘:是九州地理之書;也說是:河圖、洛書4)三教九流:三教:儒教、佛教、道
1)古代所稱四靈:龍、鳳、麟、龜2)三墳五典:三墳指三易《連山》《歸藏》《周易》五典指五帝的書籍3)八索九丘:八索:八卦之書;九丘:是九州地理之書;也說是:河圖、洛書4)三教九流:三教:儒教、佛教、道
1)古代所稱四靈:龍、鳳、麟、龜2)三墳五典:三墳指三易《連山》《歸藏》《周易》五典指五帝的書籍3)八索九丘:八索:八卦之書;九丘:是九州地理之書;也說是:河圖、洛書4)三教九流:三教:儒教、佛教、道
值得收藏:2023高考一輪復習資料:課本古代文化常識最全匯總
向學霸進軍特意整理出2023高考一輪復習資料之課本古代文化常識,希望能夠為廣大考生提供幫助。必修一《燭之武退秦師》1、《左傳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,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。全稱《
值得收藏:2023高考一輪復習資料:課本古代文化常識最全匯總
向學霸進軍特意整理出2023高考一輪復習資料之課本古代文化常識,希望能夠為廣大考生提供幫助。必修一《燭之武退秦師》1、《左傳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,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。全稱《
值得收藏:2023高考一輪復習資料:課本古代文化常識最全匯總
向學霸進軍特意整理出2023高考一輪復習資料之課本古代文化常識,希望能夠為廣大考生提供幫助。必修一《燭之武退秦師》1、《左傳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,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。全稱《